景区网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热点

世界今日报丨行进涪江·走进绵阳︱从小明湖颜值提升 看涪江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的三台答卷

碧波荡漾,青山倒映,如诗如画。在这里,这样的“美景”已成“常景”。

6月24日,参加“行进涪江·川渝九地高质量发展媒体调研行(绵阳篇)”媒体采访组成员们来到绵阳市三台县,站在岸边眺望小明湖,称赞之声不绝于耳:生态之美,让这座古老的县城更显诗情画意。


(资料图)

这是一座有着2200余年悠悠历史的县城,盛唐时期曾一度与成都齐名,为剑南东川节度使治所,是蜀中的交通枢纽和繁华之都,素有“川北重镇、剑南名都”之美誉。在这座城市的县城以东,涪江之上,有一座小明湖。

但在2020年之前,小明湖的“颜值”配不上这个包含“明澈”意义在内的名字:上游沿线秸秆、生活污水、垃圾杂物、病死畜禽尸体、农药化肥包装等大量进入小明湖,严重影响城市生态,危害城市取水安全,群众反映非常强烈,社会关注度极高。

重病还需猛药。针对小明湖水环境问题,2020年初,三台县河长办制定了《三台县涪江一河一策管理保护方案》《小明湖水域管护工作方案》等文件,明确小明湖水域管护范围:吴家渡电站至小明湖,总水面面积约14平方千米,划分为核心打捞区域、重点打捞区域和一般区域。

在此基础上,三台县还确立了新的管护方式,全面提升小明湖水域环境质量。同时县财政每年投入资金100多万元,由主管部门通过政府采购形式购买服务,第三方服务公司组织专业团队落实“日清日洁”打捞、保洁、管护机制,通过机械作业打捞与人工清理保洁相结合实现小明湖水域常态化、规范化管理;相关乡镇严格落实属地责任,加强水环境保护宣传教育,严禁农作物秸秆、生活垃圾等下岸。

“加大整治和处罚力度也是确保小明湖水环境向好的重要砝码。”采访中,三台县水利局河湖管理保护股股长潘星伟告诉记者,最近几年,三台县大力践行“公安水利警务室+水政监察大队”联合执法模式,调查处理违法违规涉河建设、采砂事件14起、非法捕捞等违法案件18件,持续推进河湖治理规范化、法治化进程。

“病”要治,还要贵“养”。在扎实做好小明湖水域环境治理的同时,三台县积极推进生态保护和开发利用,分期开展滨江公园建设,投入资金1.2亿元,建设生态绿地18.4万平方米、河堤生态护岸3.8公里,水域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二类标准,实现了“水清、河畅、岸绿、景美”的目标。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,小明湖芳容绽放,正如一篇散文所说:小明湖真的“明”起来了!

据介绍,三台县共有河流112条、2000多公里,水系发达,河流纵横,水库星罗棋布。如何推动包括小明湖在内的水生态保护,避免再走“回头路”,成了当地县委、县政府的必答题。

去年以来,三台县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,先后出台《三台县区域协同发展合作事项(项目)清单》《三台县完善生态环境准入促进绿色发展实施方案》等文件,变“河长制”为“河长治”,并与涪城区、游仙区等9个区县签订合作协议,推动流域生态共治。

除此之外,三台县还投资近20亿元,先后建成投运县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项目、68座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厂(站)等污染治理设施项目,县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5%以上,乡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4%以上,排查整治规模以上入河排污口14个,关停多家涉水“十小”企业,构建起“横向到边、纵向到底、官民同治、警刑衔接”的网络化责任机制,为河湖生态复苏和美丽河湖建设注入崭新动能,为保护涪江母亲河水环境水生态、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做出了“三台贡献”。

环境就是民生,青山就是美丽,蓝天也是幸福。从以前的“盼温饱”,到现在的“盼环保”,从过去是“求生存”,到如今是“求生态”。小明湖之变,凝聚着涪江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的三台答卷,凝聚着人们对绿色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和追求。

(行进涪江联合采访组成员 全媒体记者 梁惠)

关键词:
x 广告
x 广告